小学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材分析鄂教版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有奖投稿

小学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材分析鄂教版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小学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材分析鄂教版
                        
     人们都说“开车最怕路不熟”,而我要说:“教师最怕课标和教材不熟”。因为课标和教材是生成教学实践的“路”.课堂想要高效,解析课标和教材必不可少,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鄂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材作粗略的解析,请各位专家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一、依据《课标》说目标
    查阅《课标》和《教参》,我们很容易得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和本册教材的各单元目标:(略)
通读这些目标, 我寻找着“生活”与“道德”,发现处处可见,以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和安全防护的能力”为例,表面上无“生活”与“道德”,而实际上“安全防护”是人生活的本能,保护好自己,减少给他人添麻烦本身就是德.由此我坚信目标充分体现了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之中”的理念;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教师教学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是教师教学的前提;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展开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的策略。
     通读这些目标,我寻找着课程总目标与本册目标的联系与差别,看到了目标的层层推进,从课程总目标中的“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和本册教材的爱自己到爱家的安排中,我体会到“爱”的培养要遵循从小爱到大爱的层次.小学刚入学的孩子由于对家乡的概念很模糊,所以本册目标没有提出爱家乡的要求.但我们要认识到爱自己与爱家的意识和积累是爱家乡的基础.从小爱有“私”、有“界”,到大爱无私、“无界”,在目标中我看到了爱的及时和不断升华.
     通读这些目标,我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被《课标》的“四个维度”的表述所迷惑,其实四个维度目标是一个有机整合体.例如: “按时作息”是“爱护自己的生命”的具体化, “情感与态度”蕴藏在人的“行为与习惯”之中,只有在“行为与习惯”发生变化时生成的,并指导今后的“行为与习惯” 的情感和态度,才是有价值的情感和态度。因此,行为习惯教育始终是小学品德与生活乃至整个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紧扣教材说内容
    1、查看教材目录,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15个话题构成,我按照”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条轴线归类:(略)
    值得注意是第二单元前两个话题侧重于儿童与自我,后两个话题侧重儿童与社会;
    依此方法,我对品德与生活的其它几册教材进行归类,发现教材的全部内容都是按照这三条轴线建构,只是儿童与社会的话题在逐渐加重,逐渐将儿童与自我话题穿插于儿童与社会中,到了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此特点更加突出,说明生活中没有绝对自我个体的儿童,儿童的自我发展要建立在相对的人群之中.儿童的社会化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梯次的加强.
    2、把《课标》的内容标准和本册教参显现的单元内容标准进行比对、分析,我发现教材全部按照四个方面的生活进行组织的,只是每个单元的内容标准并没有分解到每个话题中 ,我觉得教师的备课工作就是在于识破隐匿在教材话题之中的内容标准。
以“早早起,上学去”为例,浏览教材从两个标题上我看到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和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内容标准。
    细读教材之后我又有了新的发现:大家看,在情境图里(略)有这样一个问题:一日之计在于晨。你的早晨是怎样安排的?这其实就是鼓励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在落实愉快、积极地生活的内容目标。
 大家再看“在怎样才能不迟到?”的问题下有三幅情景图(略),图旁出现了“还有······”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识破隐匿在教材话题之中的内容标准,这项工作十分重要,读懂教材就在于此。
  3、细读单元内容标准, 反复查看教材体例,我发现本册教材在组织内容和呈现形式上坚守了四条原则:
(1)、坚守了儿童现实的需要的原则。
     儿童从幼儿园的相对宽松包容的生活环境来到小学相对规范紧张环境中,是多么大的变化,他们急需适应小学生活, 本册的第一个话题就是”我上学了” .安排了这样一组画面和文字(略):
这些焦虑、担心和羡慕的心理活动都十分真实的反映出一年级新生刚入学时的内心想法。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引导他们积极愉快地投入小学生活,实现了品德课对学生生活的引导。
再看教材的呈现形式——图文并茂,五彩缤纷的画面配以少量的文字,还有“乐乐”小猫一直相伴,这样的设计使得本册教材生动有趣,备受孩子们的喜欢。
(2)、坚守了优先选择身边的、熟习的、近期的生活情境的原则。
    在”我上学了”的话题中,教材标明了”滨江路小学”,显然, ”滨江路小学”是虚拟的,实则是要学生参观自己的校园,熟悉、感受自己的学校.
(3)、坚守了”先情景或者活动感受,形成初步感知;再交流明理;最后导行”的体例安排,突出了体验式教学。
     还是“早早起,上学去”这个主题,教材首先呈现小女孩起床、刷牙和吃早餐的情境图片与孩子的真实生活产生共鸣,形成初步感知:早上起床后,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做到上学不迟到。接着教材呈现一位同学早上睡懒觉,一位同学不好好吃早餐以及一位男生慌慌张张收拾衣物、书本的图,这几幅图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交流中孩子们明白了图上小朋友迟到的原因——全是不良习惯惹的祸。最后教材呈现了“睡觉前把书包、衣物摆放好、按时睡觉、按时起床3幅图告诉孩子怎样做才能不迟到。右下的表格对孩子的养成良好行为起到了督促帮助的作用。
(4)、坚守了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里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性,承上,就是与幼儿园课程的”健康”.”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相衔接;启下,就是为小学3~6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下基础。图例
     前面我几经谈到教材按照”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条轴线建构:
     本册教材是起始教材,自我、社会、自然的课程内容都会在后续年段重复出现,但要求螺旋上升,不断提高。下面从儿童与社会 这一方面谈谈教材的前后联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本册教材有“我爱我家”的内容,三年级下学期再次出现这一内容,两个目标进行比较分析会发现:本册教材“我爱我家”只需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实践体验中,获得对家的认识,了解家的基本情况,感受家的温暖。到了三年级孩子长大了,他们对家的认识不断丰富、深刻,教材也对此内容的要求有梯次的加强。在原有熟悉、了解、感受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进一步要求。
     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贯穿在整个小学品德课程之中,本册教材根据学情重点提出学校生活基本行为习惯要求,到了二年级学生生活圈逐渐扩展,行为习惯要求覆盖到学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两年时间学生在老师的督促下积累了一些好习惯获得了一些美好体验以后,三年级上册提出“我与规矩交朋友”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一二年级行为习惯的培养是略带些许强迫的他律,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孩子自觉自愿去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从中体会到只有遵守规则才能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以学定教说建议。
     对品德与生活课程而言,课堂要高效,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挖掘课程资源,灵活使用教材;注意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强化体验,通过活动体验生活;关注课堂生成,提高课堂实效;重视评价,以评促教。
     例如教学“爱心伴我成长”一课我建议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小时候的照片,穿过的衣服,玩过的玩具,教师去采访了几位学生家长代表,制成了访谈录像,这些资料的收集一定会丰富大家的课堂。我认为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在利用好教材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会中的有效资源及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还可以对教材做必要的重组、替换和补充。
     课堂上我建议:利用小照片开展竞猜游戏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中。接着可以组织学生相互分享这些衣服、脚印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再指导他们制做成长档案袋,伴随舒缓的音乐孩子们一边动手,一边回忆着成长中难忘的经历,最后我建议安排了“爱心火车开起来”的游戏,讲述爸爸妈妈的爱。这个环节中适时播放课前录制的家长代表的真情告白。这肯定会是一枚催泪弹,激起孩子们强烈的情感体验。但是也许会有例外,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交流,他们也许认为父母不爱自己,显得很些麻木。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建议走到他身边,启发他思考“你想过没有,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出去打工?”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他会渐渐明白父母出去打工挣钱同样也是出于对他的责任和爱。抓住了课堂这样的生成就会邂逅精彩的美丽,孩子们会明白父母都是爱我们的,只是爱的方式不同。
      课后我建议开展了扮演爸爸妈妈的《护蛋活动》,要求他们像爸爸、妈妈呵护他们一样,来爱护小鸡蛋,我认为没有体验,品德教育是不够完整的,体验是维系知行统一的重要中介。
对于课堂上动手制作成长档案袋这个活动,可能有些孩子付出了努力,做得很认真,但最终不如人意,我建议先及时为孩子的努力而喝彩,促进情感态度的正迁移,再用延时评价给孩子再次尝试、实践的机会,同时我还建议教学中注意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统一,并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过程性评价延伸到课外为孩子道德成长,预留空间。
     把握课标、钻研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只有把握好课标和教材,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课堂才能真正高效。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最新教案

点击排行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