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那树
王鼎均
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
1.下列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泥泞nìng 佝偻lǚ B开旷kuàng 刽子手guì
C紊乱wěn 旋涡xuàn D焦燥 zào 默契qì
解析:解答本题,需做到音形兼顾,A项“偻“应读作“lóu”,C项应是“xuán”涡,而D项“焦燥”应写为“焦躁”,只有B项音、形完全正确。
答案:B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稀稀落落 难以致信 老态龙钟
B引径受戮 徒劳无用 绿叶成荫
C屹立不动 沉默寡言 周道如砥
D星临万户 天像庄严 豁然开旷
解析:本题A项中“难以致信”应改为“难以置信”, B项“绿叶成荫”书写有误,正确的书写形式应是“绿叶成阴”, D项“天像庄严”中“像”书写有误,应改为“象”。只有C项没有错别字。
答案:C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原义和语境义。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
原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境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来形容周朝的政治清明,平均如一。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4.《那树》作者 , (籍贯)当代 家,主要散文作品有 。
答案:王鼎均 台湾 作 《人生三书》
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 本文语言生动、老练,摘抄你最喜欢的三个词语,并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能力,用它们写一段话。
摘抄:
写一段话:
2.选词填空。
⑴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 )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坚固 牢固)
⑵只有那树( )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挺立 屹立 矗立)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要区分这两组近义词细微的差别及各自的用法,还应认真阅读文章,注意典型词语在文中的运用。
答案:⑴坚固 ⑵屹立
3.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⑴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 )
⑵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答案:⑴比喻、夸张 ⑵拟人
4.从文中可知“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
(1)请写出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
(2)请举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这个道理。
解析:结合生活实际便可知这是树的本能,风愈大,跟愈深,它说明了生活中磨难越大,生命力越加顽强。生活中体现此道理的事例很多,可举名人的事例,也可举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体现这一道理的实例。
参考答案:(1)能经受重大的挫折和磨难的生命更加坚强。(2)所举事例与道理吻合即可。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那树”为题,分别描写了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时的大树。
B本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主要以议论为主,少用描写和叙述。
C本文采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是比喻和拟人。
D本文借写一棵长年造福人类的大树最终被人类砍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感慨。
解析:通观本题的四个选项,ACD选项均正确无误,而B项表述有误,本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用议论。
答案:B
6.本文作者对大树给人类带来的贡献进行了赞赏,对人类伐倒大树非常的痛惜和愤恨。这种观点与人类文明需不断进步,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析:解答本题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对文明进步是持肯定态度的,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人类虽需要不断进步,但不能事与愿违地破坏践踏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参考答案:不矛盾。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这样和谐相处反而会促进人类的文明。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①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②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树旁的公共汽车站搬了,树下的水果摊搬了,不远处的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子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③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廿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礼,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④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60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
1.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⑴土著: ⑵呻吟:
答案:⑴世代居住本地的人。⑵ 病痛时发出的声音。
2.第①段中划线句子“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运用了什么修辞?作者这样写意在表达什么?
解析:本句气势一致,一气呵成,显然是采用了排比的修辞,以此表明了人类建设很快,同时对自然也进行着破坏,暗示了“那树”的命运。
答案:排比。人类的建设活动,虽然速度很快,但也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这暗示了那树最终的命运。
3.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⑴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
⑵树是世袭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
解析:⑴句很富诗意,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本句真可谓神来之笔。理解⑵句时,抓住重点词“土著”来理解,“土著”原意是指世代居住本地的人,本文指树世世代代居住在此。
答案:⑴本句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突出了作者语言的老练。
⑵那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的开头两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分裂作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B.第④段“电锯从树的躁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大树的惨遭砍伐,表现了人的愚昧和冷酷。
C.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通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解析:作者对当今社会需要发展是给予肯定的,但作者由大树的命运引发的感慨主要在于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而C选项有误。
答案:C
5.语句“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其中“咬”“骨粉”和“呻吟”这几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
解析:解答本题应根据本句表达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咬”字很形象,写出了人类的残忍,“骨粉”不仅写出了残忍,也写出了恐怖。“呻吟”则表现了树的痛苦。根据这些词语的含义,可知作者从视觉、听觉方面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的幽怨和愤恨的情绪。
答案:“咬”“骨粉”和“呻吟”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6—9题。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①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②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③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仔细辨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④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⑤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是两种情景。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⑥无风无雨的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⑦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的打算。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了。
⑧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6.感知内容。说说文章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杨木桩这一形象的。
自身条件:
生存状态:在风霜雨雪中经受磨砺
内在精神:
解析:感知杨木桩的自身条件,可结合文章的第一段中“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和第二段中“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从中提炼出重点词句即可;而杨木桩的内在精神,从其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的生命行走过程便可获知。
答案:黑乎乎,干枯(或躯体干裂皱巴) 执著顽强、积极乐观
7.揣摩语句。作者在第③段说,“杨木桩和风是朋友而不是仇敌”。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解析:理解这句话可结合该段的内容,就在杨木桩接受风的挑战中,它成熟了,进步了,因而它们是友不是敌。
答案:例:风代表着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它折磨和摧残着杨木桩,似乎是杨木桩的“仇敌”,但也正是风磨砺着杨木桩,使杨木桩更加坚毅、顽强。所以说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8.品味细节。具体分析第④段画线的语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画线句子说明了母亲对小枣树的精心照料,但最终却是不依赖外力而独自奋进的杨木桩成长起来,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烘托了杨木桩的拼搏进取的精神。
答案:小枣树得到了母亲细心的呵护,却没有积极地成长起来,这与杨木桩独自的成长形成对比,衬托出杨木桩执著顽强、积极向上的形象。
9.杨木桩和小枣树有着不同的生命行走方式,作者赞颂前者,也不愿苛责后者。你如何看待生命的行走呢?请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真实的感受。(80字左右)
解析:杨木桩和小枣树在相同的境遇下,却有着不同的生命行走方式,这不由让我们联想到人的一生,我们在生命的长河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困境面前是畏缩不前、被动等待,还是顽强抗争、主动拼搏呢,结合生活经验和自己的阅历做出回答。
参考答案: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无数艰难险阻,但是生命的意义也正是在困境的磨砺中显现出来的。当史铁生在轮椅上拿起笔,当桑兰在轮椅上绽放微笑,当霍金从轮椅上眺望宇宙,他们生命行走的步伐是轻盈而充满活力的。
二、深层探究
作者对“那树”的命运深感痛惜,而都市文明的发展又是不可阻挡的。那么,如何看待文明的发展呢?
解析:作者由大树的命运引发了深重的感慨——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作者也并不是反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的田园生活时代。的确如此,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事理,人类文明史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应衡量其轻重,把握好尺度。
参考答案:社会文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也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关键是要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切不可盲目。
三、中考链接
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__________。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②①④③ B.①④③② C.③②④① D.②④③①
解析:莲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水生植物,它浑身都是宝,解答本题时要紧扣荷的各个部分的特点,使其前后衔接连贯,吻合、一致。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