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第1章实数》竞赛专题复习(人教版附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有奖投稿

初中数学《第1章实数》竞赛专题复习(人教版附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第一篇代数
第1章实数
1.1实数的运算
1.1.1★计算:
 .
解析 将 及 分别分解为两数的积,得
 ,
 ,
所以,原式 .
评注 一般地有
 ; ; ;…
1.1.2★计算:
 .
解析
原式  .
1.1.3★计算: .
解析原式 .
评注 在做分数加减法运算时,根据特点,将其中一些分数适当拆开,使得拆开后有一些分数可以相互抵消,达到简化运算的目的,这种方法叫拆项法.本例中,我们把 拆成 ,即有
 .
其他常用的拆项方法如:
(1)  .它经常用于分母各因子成等差数列,且公差为 的情形.
(2) .
1.1.4★计算: .
解析原式 
   .
1.1.5★★计算:
 .
解析 因为 ,所以
原式
 .
1.1.6★★计算: .
解析 因为
 ,
所以
原式
 .
1.1.7★★设 ,求与 最接近的正整数.
解析 对于正整数 ,有
 ,
所以
 
 
 
 .
因为 ,所以,与 最接近的正整数为25.
1.1.8★★2008加上它的 得到一个数,再加上所得的数的 又得到一个数,再加上这次得数的 又得到一个数,…,依此类推,一直加到上一次得数的 .最后得到数为
 .
1.1.9★计算:
 .
解析 因为
 
 ,
所以
 .
1.1.10★计算:
 .
解析 
1.1.11★★计算:
 .
解析 因为
 ,
 ,
 ,
……
 ,
所以 
 
 .
1.1.12★★计算: .
解析 
 
 .
1.1.13★★计算: .
解析 设 ,则
 ,
所以 ,
故 .
评注 一般地,对于求和: ,我们常常采用如下方法,令
 ,
则 ,
于是 ,
 .
1.1.14★★计算: .
解析 设 ,则 ,所以
 , .
1.1.15★计算:
 .
解析 设 ,
 ,
则原式 .
 
1.1.16★★计算下列繁分数:
 (2008个减号).
解析 先耐心地算几步,从中发现规律.可将 用字母 代替(这样可以得到更一般的结论).自下而上逐步算出
 ,
 ,
 .
由此可见,每计算3步, 又重新出现,即3是一个周期.而 ,所以,原式 .特别地,在 时,得出本题的答案是 .
1.1.17★★比较 与2的大小.
解析先将 中的每一个数拆成两数的差:
 , , ,

 , , .
所以,
 
= ,

1.1.18★★★已知
 ,问: 的整数部分是多少?
解析 我们只要估算出 在哪两个相邻整数之间即可.
 
 
 
 
 .
这里 ,
下面进一步估计 介于哪两个相邻整数之间.
 
 ,
  .
所以, , .
即 的整数部分是101.
1.1.19★★在数 , , , , , , , 的前面分别添加“ ”或“ ”,使它们的和为1,你能想出多少种方法?
解析 这8个有理数的分母都是10,只要2,3,4,5,6,7,8,9这8个整数的代数和为10即可,而 ,所以添加“ ”或“ ”后,正数的和应为 .
方法很多.如
 ,
 ,
 ,
 ,
 等.
1.1.20★★计算
 .
解析 因为
 ,
所以,原式等于
 
 .
1.1.21★★★求和: .
解析因为 ,所以
 ,
原原式
 .
1.1.22★★已知 ,其中 为正整数,证明:
 .
解析 注意到
 ,
所以
 
  .
1.1.23★★★求下列分式的值: .
解析 由于
 
 .
由此,
原式
  .
评注 对通项的分子分母同乘2,发现可以首尾配对是本题的关键.
1.1.24★★设 ,求 的整数部分.
解析 对于 , , , ,因为
 ,
所以
 
 ,
于是有 ,故 的整数部分等于4.
1.2实数与数轴
1.2.1★数 、 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如图所示,试化简 .
 
解析  由图可知 , ,而且由于 点离原点的距离比 点离原点的距离大,因此 .我们有
 
 
 
 .
评注本题由图,即数轴上 、 两点的位置,“读”得 , , 等条件,从而去掉绝对值符号,解决问题.
1.2.2★已知 ,化简: .
解析 这是一个含有多层绝对值符号的问题,可从里往外一层一层地去绝对值符号.
原式 (因为 )
 (因为 )
 .
1.2.3★若 ,化简 .
解析因为 ,所以 ,从而
 , ,
 ,
 .
因此,原式 .
评注 根据所给的条件,先确定绝对值符号内的代数式的正负,然后化去绝对值符号.若有多层绝对值符号,即在一个绝对值符号内又含有绝对值符号(如本题中的分子 ),通常从最内层开始,逐层向外化去绝对值符号.
1.2.4★化简: .
解析 本题是两个绝对值和的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如何同时去掉两个绝对值符号.若分别去掉每个绝对值符号,则是很容易的事.例如,化简 ,只要考虑 的正负,即可去掉绝对值符号.这里我们是分 是一个分界点.类似地,对于 而言, 是一个分界点.为同时去掉两个绝对值符号,我们把两个分界点 和 标在数轴上,把数轴分为三个部分(如图所示),即
 , , .
 
这样我们就可以分类讨论化简了.
(1)当 时,
原式 ;
(2)当 时,
原式 ;
(3)当 时,
原式 .

 
评注 解这类题目,可先求出使各个绝对值等于零的变量字母的值,即先求出各个分界点,然后在数轴上标出这些分界点,这样就将数成分几个部分,根据变量字母的这些取值范围分类讨论化简,这种方法又称为“零点分段法”.
1.2.5★设 ,且 ,试化简
 .
解析 因为 , ,所以 . ,即 ,所以
 , ,
因此
 .
1.2.6★★化简 .
解析 先找零点.
由 得 .由 即 ,得 ,
从而 或 .由 得 .
所以零点共有 , , 三个.因此,我们应将数轴分成4个部分,即
 , , , .
当 时,
原式
 
 .
当 时,
原式
 .
当 ,
原式
 
 .
当 时,
原式
 .

原式
评注 由于本例中含又重绝对值,采用零点分段法时,不要忘了考虑 的零点.
1.2.7★★若 的值恒为常数,求 满足的条件及此常数的值.
解析 要使原式对任何数 恒为常数,则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合并时,必须使含 的项相加为零,即 的系数之和为零,故本题只有 一种情况.因此必须有 且 .故 应满足的条件是
 
解得 .
此时,原式 .
1.2.8★★如果 ,且 ,求 的最大和最小值.
解析(1)当 时,有
  ,
所以 .
(2)当 时,有
 ,
所以 .
综上所述, 的最值是3,最小值是 .
1.2.9★★求代数式 的最小值.
 
解析 设 ,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我们知道 表示数轴上对应 的点到对应 、 、 的点的距离之和,下面分类讨论:
当 时, ;
当 时, ;
当 时, .
因此,当 时, 取最小值25.
1.2.10★★如果 为有理数,求代数式 的最小值.
解析 分 , , , , 五个部分进行讨论.去掉绝对值符号,经过化简得到:
当 时,原式 ,最小值为17;
当 时,原式 ,最小值为15;
当 时,原式 ,是一固定值;
当 时,原式 ,最小值大于15;
当 时,原式 ,最小值大于15.
综上所述,原代数式的最小值为15.
评注 此题还可以用绝对值的向何意义求解.本题就是要在数轴上找一点 ,使它到 、 、1、3的距离之和最小.这一点显然应在 与 之间(包括这两点)的任意一点,它到 、 、 、 的距离之和为15,就是要求的最小值.
1.2.11★★已知 , ,且
 ,
求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析由题设条件知: , .
于是 , .所以
(1)当 时,有
 
 
 ,
所以  .
(2)当 时,有
 ,
所以  .
因此, 的最大值是为7,最小值为3.
1.2.12★★已知
 ,求 的最大值.
解析 首先使用“零点分段法”将 化简,然后在各个取值范围内求出 的最大值,再加以比较,从中选出最大者.
有三个分界点: , , .
(1)当 时, ,由于 ,所以 , 的最大值是 .
(2)当 时, ,由于 ,所以 , 的最大值是6.
(3)当 时, ,由于 ,所以 , 的最大值是6.
(4)当 时, ,由于 ,所以 , 的最大值是0.
综上可知,当 时, 取得最大值为6.
1.2.13★★★设 ,求
 的最小值.
解析 设 、 、 、 、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分别为 、 、 、 、 ,则 表示线段 之长,同理, , , 分别表示线段 , , 之长,现要求 , , , 这和的值最小,就是要在数轴上找一点 ,使该点到 、 、 、 四点距离之和最小.
因为 ,所以 、 、 、 的排列应如图所示:
 
所以当 在 、 之间时,距离和最小,这个最小值为 ,即 .
1.2.14★★ 、 为有理数,且 ,试求 的值.
解析 当 时,由 得 ,故此时 .
当 时,由 ,得 ,故此时 .
所以,不管是 还是 , 、 中至少有一个为0,因此, .
1.2.15★★若 、 、 为整数,且 ,试计算 的值.
解析 因为 、 、 均为整数,则 , 也应为整数,且 , 为两个非负整数,和为1,所以只能是
 且 ,   ①
或者 且 .  ②
由①有 且 ,于是 ;由②有 且 ,于是 .无论①或②都有
 且 ,
所以  .
1.2.16★★★将1,2,…,100这100个正整数任意分成50组,每组两个数,现将每组的两个数中任一个数记为 ,另一个数记为 ,代入代数式 中进行计算,求出其结果,50组都代入后可求得 个值,求这50个值的和的最大值.
解析 代数式 的值就是 、 中的较大数,为保证所计算出的50个值之和最大,分组时不要把51,52,…,100这50个数中任两个分成一组即可.
对于任意一组中的两个数 、 ,不妨设 ,则代数式
 .
于是这50个值之和与大数 有关,所以,这50个值的和的最大值为
 .
1.2.17★★★设 个有理数 , ,…, 满足
 ,且
 ,
求 的最小值.
解析 先估计 的下界,由 ,及 ,知
 
 ,
所以, .
又当 时,取
 
满足已知条件,所以,正整数 的最小值为20.
1.3实数的判定
1.3.1★★证明循环小数 是有理数.
解析 要说明一个数是有理数,其关键要看它能否写成两个整数比的形式.设
 ,     ①
两边同乘以100得
 .  ②
② ①得
 ,
所以   .
既然 能写成两个整数比的形式,从而也就证明了 是有理数.
1.3.2★★已知 是无理数,且 是有理数,在上述假定下,分析下面四个结论是:
(1) 是有理数;
(2) 是无理数;
(3) 是有理数;
(4) 是无理数.
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解析 取无理数 ,这时
 
是有理数,而 是无理数,故结论(1)不正确.仍取 ,仿上可知结论(3)不正确.由于
 ,
且 是有理数, 是无理数,故 是无理数,即结论(2)正确.同样,由
 ,
知结论(4)正确.
1.3.3★★求证: 是有理数.
解析 要证明所给的数能表示成 ( , 为整数, )的形式,关键是要证明  是完全平方数.
 
 
 
 
 ,
所以
 .
因为 与3均为整数,所以 是有理数.
1.3.4★★证明 是无理数.
解析 要证明一个实数为无限不循环小数是一件极难办到的事.由于有理数与无理数共同组成了实数集,且二者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所以,判定一个实数是无理数时,常常采用反证法.
假设 不是无理数,则 必为有理数.设 ( 、 是互质的正整数),两边平方有
 ,①
所以 一定是偶数.设 ( 是正整数),代入①得
 , ,
所以 也是偶数. 、 均为偶数和 与 互质矛盾,所以 不是有理数,于是 是无理数.
评注只要 是质数, 就一定是无理数,这个结论的证明并不困难,请自行完成.
1.3.5★★设 是正整数, 是有理数,则 必是完全平方数;反过来,如果 是完全平方数,则 是有理数(而且是正整数).
解析第二个结论显然成立,下面证明第一个结论.因 是有理数,故可设 ( 、 为互质的正整数),从而
 .       ①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平方数的质因数分解式中,每一个质因数的指数都是正偶数(反过来也成立);而非平方(自然)数的质因数分解式中,至少有一个质因数的指数是奇数.由此可见,如果 不是完全平方数,那么无论 与 有无相同的质因数,在 的质因数分解式中,至少有一个质因数的指数是奇数,即 不是平方数.
这样①式不可能成立.所以, 是完全平方数.
评注 本题是一个重要的结论,它可作为定理使用,读者应熟悉它.有了这个结论,可以立即断定 、 、 等都是无理数.
1.3.6★★设 、 及 都是整数,证明: 及 都是整数.
解析 由于负数不能开平方,故由题设知 、 都是非负整数.若 或 ,易知结论成立.若 、 都是正整数,由 ,两边平方得
 ,
所以 .
由所设 、 及 都整数,故 是有理数,从而 是平方数,故 是整数,从而 是整数.
1.3.7★★求满足等式
 
的有理数 、 .
解析 把原式两边立方,得
 .
因 、 是有理数,故
 
解得 , 或 , ,易检验它们都满足原式.
1.3.8★★求满足条件
 
的正整数 、 、 .
解析将原式两边平方得
 .①
显然, 是无理数,假设 是有理数,则 是有理数,这与①式矛盾,所以 必为无理数.
由①式变形为
 .
假设 ,则 必为非零有理数,设为 ,即 ,所以有
 ,
两边平方得
 ,
所以 .
因为 ,所以 是无理数,而 是有理数,矛盾.所以
 且 .
所以
又因为 ,所以 ,所以满足条件的正整数为: , , 或 , , .
1.3.9★★若 (其中 、 、 、 为有理数, 为无理数),则 , ,反之,亦成立.
解析 设法将等式变形,利用有理数不能等于无理数来证明.
将原式变形为 .若 ,则 .
因为 是无理数,而 是有理数,矛盾.所以必有 ,进而有 .
反之,显然成立.
评注 本例的结论是一个常用的重要运算性质.
1.3.10★★设 与 是两个不相等的有理数,试判断实数 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并说明理由.
解析  假设 是有理数,设其为 ,即
 .
整理得   .
由1.3.9题知
 , ,
即 ,这与已知 矛盾.所以原假设 是有理数错误,故 是无理数.
评注 本例并未给出确定结论,需要解题者自己发现正确的结论.解这样的问题时,可以先找到一个立足点,如本例以 为有理数作为立足点,以其作为推理的基础.
1.3.11★★★已知 、 是两个任意有理数,且 ,求证: 与 之间存在着无穷多个有理数(即有理数集具有稠密性).
解析 只要构造出符合条件的有理数,题目即可被证明.
因为 ,所以 ,所以
 .
设 , 显然是有理数(因为 、 为有理数).因为 ,所以,同理可证 .设 , 显然也是有理数,依此类推,设 ,  为任意正整数,则有 ,且 为理数,所以在 和  之间存在无穷多个有理数.
1.3.12★★★已知在等式 中, 、 、 、 都是有理数, 是无理数,问:
(1)当 、 、 、 满足什么条件时, 是有理数;
(2)当 、 、 、 满足什么条件时, 是无理数.
解析 (1)当 , 时, 为有理数.
当 时,有
 ,
所以,只有当 ,即 时, 为有理数.
故当 ,且 ;或 ,且 时, 为有理数.
(2)当 , , 时, 为无理数.
当 时,有
 ,
故只有当 ,即 时, 为无理数.
所以,当 , , ;或 , , 为无理数.
1.3.13★★已知 、 是两个任意有理数,且 ,问是否存在无理数 ,使得 成立?
解析 因为 , ,所以
 ,
即 .  ①
又因为 ,所以
 ,
即 .   ②
由①,②有
 ,
所以 .

 .
因为 、 是有理数,且 ,所以 是无理数,即存在无理数 ,使得 成立.
1.3.14★★已知数 的小数部分是 ,求
 
的值.
解析 因为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不可能把一个无理数的小数部分一位一位确定下来,这类涉及无理数小数部分的计算题,往往是先估计它的整数部分(这是容易确定的),然后再寻求其小数部分的表示方法.
因为 ,即 ,所以 的整数部分为3.设 ,两边平方得
 ,
所以 .
 
 .
1.3.15★★已知: 、 是有理数, ,且满足 ,试求 的值.
解析 将 代入方程 ,得
 ,
化简,得 .
因为 、 都是有理数,则
 
解方程组,得 所以 .
评注 本题应用到了性质:若 、 为有理数, 为无理数, .
1.3.16★★若 为正整数,求证:
 
必为无理数.
解析 只需证 为非完全平方数.而这只要证明它位于两个相邻的正整数的平方之间即可.
因为 ,
又因为 ,
所以 .
而 与 是两个相邻的整数的完全平方数,它们之间一定没有完全平方数.因则对任意的正整数 ,数 不可能是完全平方数,即 必为无理数.
1.3.17★★★若 、 是正整数, 、 是实数,问是否存在三个不的素数 、 、 ,满足 , , ?
解析 假设存在三个不同的素数 、 、 ,满足 , , .其中, 、 为实数, 、 是正整数.
消去 、 ,得
 ,
即 .   ①
①式的两边立方,得
 .②
将①式中的 代入②式,得
 .
但是 是无理数,故上面等式有矛盾.因此,不存在在个不同的素数 、 、 ,满足 , , .
1.3.18★★★★设 是 的个位数字, ,2,3,…,求证: . 是有理数.
解析 有理数的另一个定义是循环小数,即凡有理数都是循环小数,反之循环小数必为有理数.所以,要证 是有理数,只要证它为循环小数.因此本题我们从寻找它的循环节入手.
计算 的前若干个值,寻找规律:1,5,4,0,5,1,0,4,5,5,6,0,9,5,0,6,5,9,0,0,1,5,4,0,5,1,0,4,….发 现: , , , ,…,于是猜想: ,若此式成立,说明 是由20个数字组成循环节的循环小数,即
 .
下面证明 .
令 ,当 是10的倍数时,表明 与 有相同的个位数,而
 
 
 .
由前面计算的若干值可知: 是10的倍数,故 成立,所以 是一个有理数.
1.3.19★★已知 、 、 、 均为有理数,如果它们中有三个数相等,求 、 的值.
解析 依题意, ,否则 无意义.
若 ,则 ,矛盾.
所以 .
若 ,则由 或 都得到 ,矛盾.所以 .
因此,三个相等的代数式只能是:
(1) 或(2) .
由 得 .
当 时,由(1)得 ,矛盾;由(2)得 ,矛盾.所以 .
当 时,由(1)得 , , .
由(2)得 , , .
所以 , .
1.3.20★★★ 表示不超过实数 的最大整数,令 .
(1)找出一个实数 满足 ;
(2)证明:满足上述等式的 ,都不是有理数.
解析 设 , , , ,则 、 是整数, , .由题设 ,所以 ,
 ,
 .
令 ,则 ,再验证它满足
 .
(1)取 ,则 ,于是 , ,所以
 .
(2)设 , ,其中 、 是整数, , .则 , .于是
 ,
 .
当 时, ,均不满足
 .
当 时,若
 ,
其中 为正整数,则
 .
由于 ,且 与 同奇偶,所以
 或 均不可能.故 不是完全平方数,从而 是无理数.
1.3.21★★★★设 、 是实数,对所有正整数 , 都是有理数,证明: 是有理数.
解析 由题意, , , ,…都是有理数.而 有如下“递推关系”:
 ,
所以
 ,
 ,
从中解出 即可.
设 , ,则有
 ,
 ,
消去 ,得
 
 .
所以,当 ,即 时,
 
是有理数.
当 时,若 、 全为0,则结论成立;若 、 中恰有一个为0,不妨设 ,则 为有理数,从而 为有理数;若 ,且 、 均不为0,则
 
 
 
是有理数.
从而命题得证.
评注 本题分析中给出的递推关系: 非常重要.遇到涉及 类型的问题时,利用这一递推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解题.
1.3.22★★★★设 是给定的正有理数.
(1)若 是一个三边长都是有理数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证明:一定存在3个正有理数 、 、 ,使得
 ;
(2)若存在3个正有理数 、 、 ,满足
 .
证明:存在一个三边长都是有理数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 、 、 都是有理数,且 , .
若 ,则 , .这与 、 、 都是有理数的假定矛盾,故 .
不妨设 ,取 , , ,则 、 、 都是正有理数,且
 ,
 .
(2)设三个正有理数 、 、 满足 ,则 .取 , , ,则 、 、 都是正有理数,且
 ,
 
 
 ,
即存在一个三边长 、 、 都是正有理数的直角三角形,它的面积等于 .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最新试题

点击排行

推荐试题

| 触屏站| 加入收藏 | 版权申明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