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云南民族大学附中带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有奖投稿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云南民族大学附中带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2017学年秋季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试卷
                     历      史
命题人:    审题人:
考试时间:2018.1.30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2个小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每小题1.5分,合计60分)
1.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中西文化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2.有人认为,“篆”书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属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
A.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B.社会发展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C.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D.楷书演绎了古代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3.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主张(    )
A.体现了百家思想的融合           B.反映了平民的政治诉求
C.否定宗法世袭制度               D.导致涌现了大量人才
5.据统计,唐代每年铸钱大致是八十万贯,而到宋朝神宗年间每年铸钱额是五百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这说明(    )
A.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           B.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混乱
C.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
6.《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7.南宋理学家陈亮(1143~1194年)提出了“农商一事”“农商相籍”的思想,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
A.商人社会地位有明显上升  B.儒家义利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C.经济发展冲击了农本思想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8.南宋临安城市场内的各种商品大多有相对集中的区域,同类商品集中之处称为行、团、市,如和宁门外的花市,交易就十分热闹,有诗云:“君不见内前四时有花卖,和宁门外花如海。”这主要反映了南宋(   )
A.市场专业性强           B.市场规模较大
C.商品种类齐全           D.自然经济瓦解
9.在明成祖朱棣武力夺取建文帝的帝位后,朱允炆后来被追谥为“惠室让皇帝”,意即他把帝位让给了明成祖朱棣;朱祁钰在被其兄明英宗赶下台后,其庙号后来被追谥为“代宗”,表示他只是个代理皇帝罢了。明朝这两个皇帝的追谥反映出朝廷(   )
A.对史实完全不予尊重               B.在质疑嫡长子继承制
C.改变了前代修史传统               D.对内斗的曲笔与回护
10.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   )
A.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D.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11.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12.中国传统少儿蒙学读物《教儿经》中有如下训诫:“……不会读书把田种,种田也要用番心……无田无地做买卖,开店铺面要寻人……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上述引文(      )
A.体现了陆王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      B.据表达方式判断应属于明清时期
C.强调了传统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D.打破了传统中国对“四民”的划分
13.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    )
A.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 B.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
C.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D.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14.某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它的主要影响是(      )
A.扰乱了地方的社会秩序       B.控制清政府的财政
C.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限制中国商品出口
15.1897年,松永伍作在考察了中国的蚕业后说:“今就广东、上海两口输出者,生丝共计约八十万捆,而其内地消费共计,其详不可知,质之商贾,视之实情,殆三倍于出口者。其国中流以上,多衣绢帛,内地消费之多,可知也。”松永伍作旨在说明(     )
A.清朝闭关锁国导致手工业品的滞销     B.丝绸成为中国富贵之家的主要衣料
C.官营丝织业产品仍占绝对优势地位     D.当时中国国内贸易比对外贸易兴盛
16.19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广东的近代化自19世纪60年代前期开启后,一直到80年代前期,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官员。李提摩太此语旨在(    )
A.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  B.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
C.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D.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的重要
17.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靡”政策,即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以经济物质利益抚慰。道光、同治、咸丰三朝,“羁靡”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这一变化表明(    )
A.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    B.近代外交观念逐渐确立
C.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    D.近代民主国家意识觉醒
18.1911年后,民国政府设立机构主办科学研究,民间科学家按专业组织起来,成立各种专业学会。此后,中国科学研究领域创办了许多专业学术期刊。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期刊逐步出现专业化、体制化、国际化的苗头。这反映了(     )
A.政府科研经费投入增加             B.思想解放深入了社会基层
C.近代科学研究氛围日盛             D.中国科技发展成了体系
19.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大小政治组织有300多个,每天成立的和每天解散的一样多。它们信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权威主义、三民主义等各种主义,连法西斯主义也在中国找到了试验田。这种现象反映出(  )
A.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 B.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D.国民的“民主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20.“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以上言论出自(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1.1937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国民政府(     )
A.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B.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主张
C.认识到动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D.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
2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实际投入施工的150个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投资87亿元,占比44.3%,中部地区64.6亿元,占32.9%;西部地区39.2亿元,占20%。影响工业建设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对建国初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     B.合理调整全国工业布局的要求
C.以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的需要     D.各地工业基础及资源分布状况
23.1979年,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第二次经济理论研讨会上,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市场竞争是其内在机制,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样的认识(   )
A.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         B.揭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
C.表达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诉求      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24.据学者统计,1953年到1956年《人民日报》使用“和平共处”一词每年都成倍地增长,尤其是1954年后使用频率增长更快。此现象(   )
A.直接推动了日内瓦会议召开     B.说明“和平共处”的理念深入人心
C.有利于调整并缓和中美关系     D.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25.古罗马法官判决过这样一个著名案例:甲请乙建造房屋,新房子落成后不久倒塌,导致甲的儿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及其儿子告上法庭。法庭判决乙的儿子无罪释放,在乙到庭自辩之前,暂定无罪。法庭对这一案件的判决(    )
A.有偏袒贵族、随意曲解法律之嫌      B.事实并不清楚,判决有一些草率
C.因为被告缺席,审判程序不合法      D.维护了法律和审判的公平与公正
26.古代雅典规定:对那些提出和参与通过一项后来被证明为不合适的、或者与现存法律相抵触的法律的人,将予以惩罚。此举(    )
A.禁止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  B.实际剥夺了公民的立法权
C.旨在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D.表现了雅典民主的狭隘性
27.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
A.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B.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C.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D.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28.1689年英国下院提出“三年法案”,规定议会至少三年召开一次,每届议会保持自己的权力不得超过三年,但是被威廉三世否决。1693年议会重提此案,再次被否决。直至1694年,威廉三世才同意签署“三年法案”。这表明英国(    )
A.政治制度未实现根本变革  B.君主立xx体尚待完善
C.议会至上原则还没有确立  D.王权尚未受到有效制约
29.“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可见,英国内阁的形成(     )
A.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     B.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
C.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       D.适应了英国xx发展的需求
30.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它奠定了美国民主和宪法的基础。基于此,美国建国之初的政治精英们(      )
A.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建立两党轮流的统治
C.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     D.设计分权制衡的原则
31.美国宪法规定,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各州在参议院中具有均等代表权,每州2名代表;各州在众议院中的代表权以人口为基础,约50万人选出一名代表。法律须经两院通过方可生效。这一设计(     )
A.体现了联邦各州间的妥协与平衡     B.践行了政府权力部门的分权制衡
C.协调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     D.确保了立法权实践的民意代表性
32.1828普鲁士与黑森—达姆施塔特(德意志公国之一)建立了关税同盟,1833年与南德关税同盟合并,正式组成德意志关税同盟,同盟内部货币汇率统一,废除一切关税,实行自由贸易。这对德国历史发展的最重要影响是(   )
A.树立了德国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地位      B.为德意志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和物质基础
C.德意志国家的政治统一进程由此展开      D.使德国一跃而成为欧洲政治舞台的强国
33.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34.1933年7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4个月后,被任命为德国总理的希特勒就赞许“罗斯福先生”,称其“不顾国会、游说团体、官僚体制的拦阻,直往目标前进。”希特勒之所以赞许罗斯福(   )
A.为掩盖法西斯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本质 B.企图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以减轻国际压力
C.因为新政与纳粹的施政理念有相似之处 D.希望以此换取美国援助以缓和经济危机
35.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发表演讲,强调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有优越性;资本主义存在就等于战争,资本体系包藏着总危机和军事冲突,战争不可避免,苏联人民要应对战争准备。这次讲话在欧美国家引发强烈震荡。斯大林的讲话(    )
A.是对英美冷战政策的反击   B.不利于战后国际关系的缓和
C.为组建华约集团制造舆论   D.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
36.1975—1989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先后签订4个“洛美协定”,主要内容有向非加太地区国家提供财政援助,确定双方之间的平等伙伴和相互依存关系,放宽对非加太地区国家产品进入欧共体市场的限制等。协定的签订表明(   )
A.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依存度的加强 B.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非加太国家经济区域集团化成效显著 D.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收效明显
37.1946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为77.79亿美元,1947年上半年顺差则达59.22亿美元,而造成美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对欧洲国家的贸易。这种现象(    )
A.导致了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有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
C.使欧洲清偿能力日渐增强        D.有利于缓和欧洲社会矛盾
38.1956年,在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资助之下,10位计算机领域的学者组织了一场研讨会,正式提出人工智能概念。此后数十年,他们和IBM一道主宰了这个领域。这反映出(    )
A.科技的发展主要源于社会需要       B.人工智能成为新科技领域标杆
C.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         D.资本与科技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39.1949年7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此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这一做法(    )
A.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直接相关     B.表达了苏联对二战时美国援助的不满
C.有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     D.是苏联内部阶级斗争加剧的典型体现
40.近年来,在亚洲乃至南美洲,许多国家的不少民众因为对外关系矛盾而开展了各种“抵制”活动:如开着日系车到处宣传抵制日货,拿着苹果手机围堵肯德基、麦当劳快餐店……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
A.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逆转      B.表达爱国的态度不在乎结果
C.借鉴了近代抵制外货的经验      D.表明这些人爱国主义热情高涨
第Ⅱ卷
(41题25分,42题为15分;合计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进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发言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权力制约原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6分)和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5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8分)


4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55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对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做出明确划分,国家解决城镇户口的粮食供应,每月发给相应的柴米油盐,我国城乡二元分离的户口结构由此开始。198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罗湖问题的通知》,颁布自理口粮户口,这种户口与城市户口同属于非农业户口。1992年8月,公安部发出《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的通知》,决定在小城镇、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度。农民进城自理口粮,到2000年止,我国城镇人口达到4559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6.09%,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将近10%。
——摘编自任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9分)
 
2017年秋季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试卷
历史答案
(答案仅做参考,考生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01—10 BBBCC  ACADC     11—20 AADCD  DBCDB   
21—30 CACDD  CBBDD     31—40 ABDBC  AADA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41.答案要点(25分)
(1)内容: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6分)
作用: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6分)
(2)依据: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2分)
     特点: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权力部门相对独立又互相制衡。(3分)
(3)不同点:宋代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察,而美国权力制约则是中央各权力部门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宋代权力制约根本上是服务于皇权统治,而美国权力制约是为了维护民主政治。(8分)
42.答案要点(15分)
(1)背景:旧的户籍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限制了人口的迁移;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4分)
趋势:对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的限制逐渐放宽。(2分)
(2)影响: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新时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有利于人口之间的迁徙和流动,实现城乡居民的公平,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9分)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最新试题

点击排行

推荐试题

| 触屏站| 加入收藏 | 版权申明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