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共7套含解析新人教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有奖投稿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共7套含解析新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将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   )           
A. 元                                          B. 穆                                          C. 陆                                          D. 贺
2.赤壁之战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战役。它发生在(    )           
A. 三国时期                            B. 春秋时期                            C. 东汉末年                            D. 隋朝末年
3.龙门石窟中的佛像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化特征,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原因是(  )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4.现在的食品安全令人堪忧,于是一些城里人,利用周末时间去农村亲自种地,这就是“城市农夫”一族,但是他们缺乏科学种地的知识,你给他们推荐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它是(    )           
A. 《齐民要术》                   B. 《兰亭序》                   C. 《伤寒杂病论》                   D. 《九章算术》
5.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           
A. 迁都洛阳                            B. 改用汉姓                            C. 该穿汉服                            D. 学说汉语
6.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的统一局面有(  )
①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②前秦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  ③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④淝水之战后,东晋统一北方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7.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中不包括(  )           
A.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B. 造船业发达                C. 修建许多水利工程                D. 丝织业兴旺
8.右图直接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
 
A. 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 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9.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           
A. 人口大量南迁                      B. 孝文帝改革                      C. 张骞通西域                      D. 江南的开发
10.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    )           
A. 钟繇                                  B. 司马迁                                  C. 顾恺之                                  D. 王羲之
1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           
A. 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                                            B.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C. 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D. 解除对匈奴族的威胁
1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地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13.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 
A. 匈奴族                                  B. 鲜卑族                                  C. 氐族                                  D. 女真族
14.孙权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该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1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 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C. 南方社会安定                                                      D. 北方农民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3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水经注》   
(1)《水经注》的作者是谁?他生活的历史时期是 ?   
(2)引文是《水经注》对什么地方的描写?   
1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上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三、综合题(共1题;共15分)
18.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北魏的纠察官),没有俸禄,但在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为“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3)通过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分析】这是基础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历史知识储备,不难得出正确答案,通过阅读题干和对选项的分析,孝文帝将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故选A.元。【点评】本题是对孝文帝改革的考查。
2.【答案】C 
【解析】【分析】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权、刘备在今湖北江陵与汉口间的长江沿岸的一场战略会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此题首先排除大答案B和D。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称为“三国鼎立”。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和三国鼎立形成的时间。本题难度适中。
3.【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昭君出塞发生在东汉,属于汉与匈奴关系,A项排除;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有穿汉服的规定,B项符题意;
文成公主入藏发生在唐朝,处于北魏之后,且也属于民族关系问题,C项排除;
同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也是在北魏之后,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用排除法解答本题比较适合。
4.【答案】A 
【解析】【分析】《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他编著的《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兰亭序》是书法作品;《伤寒杂病论》是医学著作;《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齐民要术》知识的掌握。
5.【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的掌握。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说汉语,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学生要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时间、人物、内容和意义。本题难度适中。
6.【答案】C 
【解析】【分析】四次,220年前后曹魏政权统一北方,到晋朝北方分裂。,前秦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统一北方384年以后再度分裂。439年北魏统一北方,534年北魏分裂。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北周重新统一北方的.排除④淝水之战后,东晋统一北方,因此选C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7.【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的现象是西晋末年以后,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开始南迁;三国时东吴造船业发达;魏国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蜀汉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8.【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而中原汉族大量迁往江南,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充实了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9.【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低,捉住关键信息,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选B。人口大量南迁应该是两宋时期,排除A,张骞通西域是汉朝时期,排除C。江南的开发是唐朝,排除D。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
10.【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判断这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根据所学知识,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飘若浮云,矫若蛟龙”其代表作就是《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被成为书圣。
A项钟繇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不符合题意。
B项司马迁,西汉时期史学家,著有《史记》 一书,不符合题意。
C项顾恺之,东晋时期画家,以人物画最为突出,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不符合题意。
D项王羲之,其字端秀清新、绚丽华贵,“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行书代表作《兰亭序》,被称为“书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认识。
11.【答案】B 
【解析】【分析】这是基础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历史知识储备,不难得出正确答案,通过阅读题干和对选项的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故选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点评】本题是对孝文帝改革的考查。
12.【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政权建立的情况是220年曹丕建立魏国,都城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城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城健康。根据都城位置判断,曹魏在北,蜀汉在西,孙吴在东,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知识。
13.【答案】B 
【解析】【分析】通过分析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可知图中A政权是北魏,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北魏的建立,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4.【答案】C 
【解析】【分析】这是基础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历史知识储备,不难得出正确答案,通过阅读题干,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的战役是赤壁之战。故选C.赤壁之战。【点评】本题是对赤壁之战的考查。
15.【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北方人迁到江南,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是最主要的。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B项不符合史实,在当时,南方的耕作还是停留在刀耕火种的落后阶段;AC两项虽然也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1)郦道元 ;北朝北魏
(2)长江三峡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可以得出出自《水经注》,然后通过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17.【答案】(1)魏;措施:采用屯田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各种人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等。
(2)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3)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穿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解析】【分析】⑴根据题干中的“官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直接改变了曹操和袁绍集团的实力对比,使曹操成为北方军事实力最强的军阀,为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曹操的政权是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格局乙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最终取得官渡之战胜利,从而就为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⑵本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由材料里的关键词:南迁人民、江南经济、江南许多地区等词语中可以得出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雨量充沛;战争相对较少;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才会出现“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⑶由材料里北魏孝文帝、河洛、因兹大举这几个词语可以知道,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及改革的相关知识。北魏建立之后,定都平城。平成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所以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除此之外,孝文帝还进行了改革,即: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等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尽管如此,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前秦政权则统一了黄河流域。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得长江中下游一带农业也迅速发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则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都是可以使国家实现统一的因素。
故答案为:(1)魏;措施:采用屯田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各种人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等。(2)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3)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穿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三、综合题
18.【答案】(1)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通婚。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解析】【分析】(1)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为“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可以看出,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生活习俗发生的变化是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通婚。
(2)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通婚。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3)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通婚。这些措施的实行,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点评】本题考查魏孝文帝改革,对魏孝文帝改革要从其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掌握。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君,舟也,民,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对这句话认识很深刻,并注重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的是哪一位统治者(    )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2.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实现国家统一                  C. 开通京杭大运河                  D. 社会经济发展
3.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4.唐朝的读书人为了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           
A. 作战立功                          B. 辛勤耕作                          C. 参加科举考试                          D. 经商致富
5.下列关于“开元盛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出现于唐玄宗统治前期                                        B. 史称唐玄宗有贞观遗风
C. 这时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D. 唐玄宗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房玄龄等人为相
6.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    )           
A. 隋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7.下图中的人物在581年建立隋朝,589年统一南北,他是(    )
 
A. 唐太宗李世民                      B. 唐高祖李渊                      C. 隋文帝杨坚                      D. 隋炀帝杨广
8.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下列这些评论中,最中肯的是(    )
 
A. 奢侈腐化,心狠手毒                                B. 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
C. 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    D. 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有贞观遗风
9.隋朝开通大运河,其中连接黄河和淮河的一段名称是(  )           
A. 永济渠                                  B. 江南河                                  C. 邗沟                                  D. 通济渠
10.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    )           
A. 《丹经》                      B. 《旧唐书》                      C. 《金刚经》                      D. 《大唐西域记》
12.“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           
A. 政治清明                            B. 经济繁荣                            C. 对外开放                            D. 交通发达
13.唐朝时,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的政权是(   )           
A. 朝鲜                                     B. 高丽                                     C. 新罗                                     D. 百济
14.宰相魏征去逝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知人善用的唐太宗统治时期史称为(    )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光武中兴”                   D. “开皇之治”
15.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A.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B. 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 唐朝时中国对外交往活跃                                     D. 唐朝时中国经济发达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试卷(状元卷)于2016年5月在河 南举办的某文化展中展出。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 :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留居中国的英国人英格尔斯说:“也许是他们(指中国)所创造出来的唯一值得保留的制度。”另一位观察家默德赫斯特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                                    
材料四:唐朝成为了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该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皇帝在位时?
该制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该制度在什么时候被废除?   
(2)材料二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实施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其中殿试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开始的?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理解“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含义?   
(5)请列举唐朝诗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三位诗人?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1)请你说出唐太宗在贞观新政推行的革新措施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项制度?请写出该制度的三条积极影响。   
(3)说出唐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三条唐朝繁荣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玄奘与鉴真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一本书籍,成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材料中由玄奘口授而成的书籍是?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外交流对文化发展的作用?(要求:提炼一个观点,并围绕观点运用史实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三、综合题(共1题;共20分)
19.回答下面问题:   
(1)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   
(2)说出大运河的南、北、中心点各是哪?   
(3)大运河开凿于哪一年?哪位皇帝时期?   
(4)如何评价大运河?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唐太宗的理解,唐朝建立后,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深刻认识到了百姓力量的强大,把老百姓比喻成水,把君主比喻成船,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意思是不能过分压迫人民,过度压迫人民会引起人民的反抗,危及到封建统治,ABD不符合题意,所以该题选C。
【点评】本题难度稍大,既考察同学们对唐太宗这句话的理解,同时也要对儒家思想的仁政理解充分才能解答这道题,希望同学们对同时期的法家,墨家,道家思想都要重视起来。
2.【答案】B 
【解析】【分析】魏晋以来,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新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是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的统一。
3.【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日本派遣唐使来访,学习中国先进文化,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法,和亲结盟体现了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仔细审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4.【答案】C 
【解析】【分析】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因此,唐朝时期参加科举考试,可以为读书人实现做官的理想。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科举制的知识。
5.【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开元盛世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及所学内容分析:选项D错误,因为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房玄龄等人为相,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故选D。
6.【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考查。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隋炀帝时期,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时间。本题难度适中。
7.【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朝,统一全国。杨坚就是隋文帝,C项符合题意。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唐高祖李渊618年建立唐朝;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儿子,618年被杀,隋朝灭亡。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隋朝的知识。
8.【答案】D 
【解析】【分析】A项奢侈腐化,心狠手毒、B项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只看到武则天的消极的一面,是对武则天的否定,不符合题意;C项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是唐玄宗,不是武则天,排除;D项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有贞观遗风,是对武则天最中肯的评价,看到了武则天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一面。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武则天的评价。
9.【答案】D 
【解析】【分析】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沟通了五大河流,其中沟通黄河和淮河的是通济渠,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
10.【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和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从“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科举制不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故可排除②。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在题文材料中不能体现,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度。
11.【答案】C 
【解析】【分析】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印刷术的发展。
12.【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反映什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遣是派遣,又西行,又东渡,反映的是对外开放。所以答案选C。
13.【答案】C 
【解析】【分析】唐朝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与唐朝保持了友好关系。【点评】考查唐朝与新罗
14.【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贞观之治的相关史实。唐太宗的年号贞观,他在位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快速,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其统治为“贞观之治”。故此题选择B。
15.【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以极大的魅力影响着世界。很多国家都有唐人街,所以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说明了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唐朝的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1)科举制;隋炀帝;炎帝进士科的创立清朝末年
(2)巩固封建统治。
(3)武则天。
(4)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5)李白、杜甫、白居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相关内容。材料一指的是科举制度,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发展与完善,清末被废除。故答案为:科举制;隋炀帝;炎帝进士科的创立清朝末年。
(2) 本题考查科举制创立的目的。隋朝时期,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招揽人才,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创立了科举制。故答案为:巩固封建统治。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武则天创立殿试的识记能力。唐朝时,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故答案为:武则天。
(4)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势力,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人才的培养和文学艺术的的发展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产生的重要的影响。科举制度所流传下来的部分优秀的措施,至今仍然被我国和世界各国所沿用和发展。故答案为: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5) 本题考查唐朝诗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三位诗人。唐朝诗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三位诗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
17.【答案】(1)①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减少百姓服役天数,并可用缴纳实物代替;③多次修订法律化重为轻;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2)科举制度。①打破了豪门垄断的局面便于全社会选拔人才扩大了社会基础;②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④推动了改革给社会带来改革气象和创造精神。
(3)开放的对外政策
(4)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大都重视发展生产;科举制为唐朝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友好往来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在经济上,继续推行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役天数,并可用缴纳实物代替,让农民生活安定。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科举制。贞观新政为唐朝的繁荣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由于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贞观之治”。由此可知,唐太宗在贞观新政推行的革新措施有:1、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2、减少百姓服役天数,并可用缴纳实物代替;3、多次修订法律,化重为轻 ;4、进一步完善科举制(2)根据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科举制度。其 积极影响是:1、打破了豪门垄断的局面便于全社会选拔人才扩大了社会基础;2、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3、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4、推动了改革给社会带来改革气象和创造精神。(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唐朝统治者接受隋朝暴政亡国的教训,在政治、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统治政策,政治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这一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和睦,实行对外开放,对外交流发达,社会呈现繁盛局面。由此可知,唐朝繁盛的原因是: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大都重视发展生产;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友好往来等。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在贞观新政推行的革新措施。(2)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3)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对外政策。(4)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繁荣的原因。
18.【答案】(1)《大唐西域记》。
(2)①中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②中外交流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③中外交流促进其他国家文化的发展。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由玄奘口授而成的书籍是《大唐西域记》。玄奘归国后,应唐太宗的要求,口述自己的亲身见闻,并由弟子记录整理,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这部书成为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2)解答本题先从材料中归纳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史实论证观点。结合材料可知,中外交流促进其他国家文化的发展。如鉴真东渡日本除了讲授佛经,还向日本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知识,这样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相关知识。
三、综合题
19.【答案】(1)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统治。
(2)北抵涿郡,南余杭,中心洛阳。
(3)605年。隋炀帝。
(4)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解析】【分析】(1)由“开凿大运河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说出大运河的南 、北、中心地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中心在洛阳。(3)大运河开凿的时间和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605年由隋炀帝主持开凿的。(4)由“评价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我国东部的黄金水道,造福于世世代代的人民,至今很多河段仍然在发挥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相关知识。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相关试题:
没有相关试题

  • 上一个试题:
  • 下一个试题: 没有了
  • 最新试题

    点击排行

    推荐试题

    | 触屏站| 加入收藏 | 版权申明 | 联系我们 |